学院代码:12623 招生批次:本科批
经济管理学院

经济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队伍实况报道 | 风铃队探访五云红色轨迹,追随革命烈士精神

  • 时间: 2025-07-27
  • 作者: 新媒体部

2025年7月13日,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风铃队在指导老师崔来仪的带领下,来到广东省揭西县五云镇五云文化公园,开展“探访五云红色轨迹 追寻革命烈士精神”社会实践活动。在85岁的彭氏宗亲会秘书长彭宏友、会长彭志响等当地人士的热情接待下,队员们通过探访彭氏家族迁徙史与革命先烈事迹,与历史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,深刻感悟红色基因与家国情怀。

  在五云镇文化公园的会议室中,彭宏友秘书长为我们介绍彭氏家族的千年迁徙史:彭氏祖先自江西辗转湖南,最终落籍广东五云镇。这段跨越千里的迁徙史,见证了家族与土地的深厚羁绊。墙上陈列的辈分序诗、祖墓遗址,以及老秘书长口述的族脉文化,无不传递着彭氏族人对科学人才的推崇、对革命先辈的敬仰,以及对文化遗址的守护。

“家族文化不仅是墙上的文字,更是一代代传承的血脉与智慧。” 彭老秘书长的话语,让风铃队成员深刻感受到,五云镇的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之中。

在深入交流中,队员们了解到,彭志响会长长期致力于五云镇的民生工程建设,不仅主导规划修建了这座集红色教育、文化传承、群众休闲于一体的五云文化公园,更通过完善基础设施,为当地居民创造了优质的公共活动空间,让革命精神传承与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连。

  彭凌述:隐秘战线的开拓者 1941年入党后,彭凌述以教师身份为掩护,在揭陆华边区开辟交通线、发展党组织。1946年,他任陆丰县委组织部长兼西北区委书记,夜以继日工作,最终因积劳成疾逝世,年仅26岁。他的生命虽短暂,却为革命事业筑起了坚实的组织基础。

  彭成蚕:青春热血的殉道者 1945年入党的彭成蚕,在培正小学地下印刷室翻印革命宣传品,将东江纵队的精神传遍揭陆华边区。1948年,他因叛徒告密被捕,狱中面对酷刑仅答“不知道”,最终英勇就义,年仅21岁。刑场上,他高呼“中国共产党万岁”的壮语,至今回响在五云镇的山川之间。

  彭云珍:战地黄花的奉献者 18岁的彭云珍加入海陆丰人民自卫队,在战火中抢救伤员,用生命诠释医者仁心。1949年,她在抢救战友时中弹牺牲,青春永远定格在18岁。五云石山桥畔的烈士纪念碑,镌刻着人民对她的永恒追思。

彭克猷:医者仁心的博爱者 作为医生,彭克猷1921年创办中华医院,救治东征军伤员,获周恩来亲题“博爱”匾额。解放战争期间,他多次深入大北山区为伤员手术,以医术支援革命。他的故事,展现了革命者另一重维度的奉献精神。

  “没有华丽的辞藻,但先烈的故事让我们心里暖暖的。”风铃队成员在聆听中数度哽咽。彭氏家族的迁徙史与烈士事迹交织,勾勒出五云镇“红色根脉”的完整图景。队员们深刻体会到,革命精神从未远去——它藏在彭氏族人对文化的坚守中,藏在烈士后裔的口述里,更藏在每一位中华儿女对家国的赤诚中。

  五云文化公园之行,是风铃队与历史的对话,更是与先辈的重逢。从彭氏家族的千年迁徙,到四位烈士的壮烈牺牲,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故事,既是革命年代的缩影,也是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坐标。三下乡故事仍在继续,而五云镇的红色轨迹,已化作队员们心中不灭的火种。让我们铭记历史,传承精神,在新时代的征程中,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答卷。

  • 官方微信

  • 官方微博

联系方式
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锦洞路168号

邮编:510900

电话:020-87979913    传真:020-87979913 投诉咨询方式:020-87979913 邮箱:zjxybgs@scauzj.edu.cn

招生电话:020-37983820

武装部征兵咨询电话:020-87982606

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:2025/07/27 22:08:23